发布时间:2022年05月20日 浏览次数: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指导,中宣部出版局、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主题为“阅读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强调:“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在全国疫情多点散发的形势下,网上流传了一些段子,比如“算命大师说我这几年会为情所困,我一直以为是爱情,现在才明白是疫情”“航天员都返回地球了,我连小区门都出不去,太难了”。对于现在正为“情”所困的人们,读书或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遥想疫情初期,当人们因新冠肺炎而忧心忡忡、紧张焦虑的时候,一张武汉方舱医院患者聚精会神、镇定自若看书的照片走红网络,照片中的人叫付小锋,从武汉大学博士毕业后前往美国深造,现在是一名博士后,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书,研究方向是高分辨冷冻电镜。他被网友称为“读书哥”,手中那本厚厚的《政治秩序的起源》因此成了畅销书,书籍的作者弗朗西斯·福山也在推特上转发了相关新闻,还为“读书哥”专门寄了一本亲笔签名的书籍。英国作家毛姆说,阅读是一座可以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让你得以逃离人世间几乎所有痛苦与不幸。书籍成了付小锋抗疫期间的精神良药,也让他的心灵在紧张的形势中获得了安宁。
人为什么要读书?答案有很多,周国平和济群法师在《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一书中的几段对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周国平问法师:“在生活中自得其乐的普通人,佛教需要替他们撕开繁华的表象吗?”法师回答:“真正能够从容面对生活并且自得其乐的人并不多,多半只是在顺利时快乐,一旦遭受挫折,稳定局面被打破,他感受到的痛苦会更强烈。还有一些人到了一定年龄,就发现自己糊弄不了自己。”我拓展一下法师的话,一些人本以为自己可以“四十不惑”,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但真到事上才发现,对人生中许多重大问题都无法从容应对。虽然时移世易,但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当今之人所经历的苦恼,前人基本都有相似甚至是相同的经历,而答案也藏在书里。
无事此静坐,有福方读书。但也有不少人视读书为苦差。网上曾有个热门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调侃之外,一位网友是这样说的:“生活的苦难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最终习以为常,可以称之为钝化。学习的痛苦在于,你始终要保持敏锐的触感,保持清醒的认知和丰沛的感情,这不妨叫锐化。”简而言之就是:生活的苦,会让人麻木;学习的苦,让人保持尖锐的疼痛感。2022年初,一名国家图书馆工作人员因在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中阅读都德小说《最后一课》时泣不成声的样子备受关注。人们不禁要问,怎么会有人读书哭成这般模样?他是谁?这人叫顾晓军,十分痴迷语言学,在国图工作的12年间学习了十几种语言,甚至对古老而艰深的波斯语、希腊语都有涉猎,他因此被很多网友称为“图书馆里的大神”。读书就是一个从现象探究本质,最终格物致知的过程。读书多了,眼界会变宽,境界就提高,自然也能从普通的事物中发现不寻常的东西。如果每个人都靠知识储备在脑海里绘就一幅自己的《千里江山图》,那顾晓军心中的图景定是气象恢弘,令人叹为观止。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顾晓军能够自由穿梭在多国文化中,所以他才能“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他会为文字而泣也就不足为奇了。
携书如历三千世,无书唯度一平生。和读书多的人交谈,让人感觉如沐春风。著名主持人窦文涛可以说阅人无数,但当他请华大基因的尹烨做节目时,还是在节目中忍不住说,“尹老师,你来了可不能走啊,我感觉能跟您作十二期节目”。尹烨不负众望,参加了窦文涛三期节目,主题从人类基因到元宇宙,在节目中他旁征博引,从文学到哲学,从宗教到历史,各类知识信手拈来,让现场嘉宾及无数网友佩服赞叹。在另一档节目中,他和主持人郎永淳登上国家基因库视野最好的一处高地,尽览湖光山色。登顶后,尹烨随口就引用了《文心雕龙》中的一段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吾辈才情之所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此话应情应景,烘托出的氛围让人对子曰诗云、兰亭隽永等文化经典产生了一种传承在血液中的向往。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春天已经来了,战胜疫情还会远吗?为“情”所困的日子里,希望书声如浪,既能带走你所有哀愁,也能带你驶向更广阔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