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5日 浏览次数:
当雄壮的国歌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回荡,鲜艳的五星红旗迎着朝阳冉冉升起时,我的眼眶不禁湿润,胸中激荡着难以言表的民族自豪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不仅是一场展示国威军威的盛典,更是一部浓缩的民族复兴史诗。
钢铁洪流般的受阅方阵踏着铿锵有力的步伐,新型武器装备在阳光下闪耀着冷峻的光芒,这一切都昭示着中国国防力量的现代化成就。阅兵的余韵还在心头萦绕,我的思绪回到了8月那个阴雨绵绵的午后——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参观经历。
推开博物馆沉重的门扉,时间仿佛瞬间倒流。展馆内刻意调暗的灯光下,被日军炸毁的铁路枕木、布满弹孔的城墙砖石,都在无声地控诉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最令人窒息的是一的历史。最令人窒息的是一面“死难者墙”,上面密密麻麻的姓名背后,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和戛然而止的人生。
在“抗战英烈”展厅,赵一曼烈士的那封写在烟盒纸上的绝笔信,字迹被岁月浸染得有些模糊,却依然能看清“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这样掷地有声的话语。博物馆的环形影院里,正在循环播放杨靖宇将军的最后时刻:零下40度的长白山林海中,这位东北抗联总司令在断粮多日后,依然坚持战斗!这些实物与展厅另一端展示的现代化军队后勤保障系统形成鲜明对比,无声诉说着我们走过的漫漫长路。
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当我们在野外勘探时,手中的地质锤敲击的不仅是岩石的剖面,更是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的记忆;地质填图时,穿越过的山川河谷,是被炮火洗礼过的山体断面,是被用作隐蔽所的岩溶洞穴,它们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烽火岁月。杨靖宇将军最后战斗的濛江地区,如今已成为重要的金矿勘探区;赵一曼烈士活动过的珠河一带,现在正进行着页岩气资源调查。这片土地曾以鲜血哺育了革命,而今又以丰富的资源滋养着建设——这是怎样的生命轮回!
当我们在实验室分析稀土元素含量时,在电脑前构建三维地质模型时,在矿井下监测岩层稳定性时,都应该牢记:地质工作不仅是科学探索,更是守护国土资源的特殊战线。那些沉睡在地下的矿藏,是先烈们用生命捍卫的宝藏,也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战略储备。
从抗战烽火到建设热潮,从资源勘探到生态保护,地质人的脚步始终与祖国同频共振。我们要用地质锤叩响新时代的旋律,用罗盘定位复兴的方位,让每一份地质报告都成为强国路上的坚实注脚——这才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对和平最深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