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页

“双井”无字千年书,“照河”空弦万古琴——记五一八队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王秋科

来源:五一八队 邱雁泽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08日  浏览次数:

打印

  

  按照邯郸市委精准脱贫工作总体部署,五一八队王秋科同志于2018年3月正式入驻魏县双井镇张照河村,至今已四年有余。从精准脱贫到乡村振兴,他始终战斗在工作的第一线。入户走访、外出调研、跑项目、筹资金,练就了奏响脱贫曲的知音手,成为了读懂“无字书”的实干家,荣获了“2020年魏县脱贫攻坚模范奖”和“2020年邯郸市扶贫脱贫优秀驻村第一书记”荣誉称号。

  一、千年梨花迎故人,半百“包公”断穷“案”

  双井镇古称寒泉镇。东汉时,镇西南有二井,井水一苦一甜,甜水井打水可波及苦水井晃动,故改寒泉镇为双井镇。张照河村紧邻双井镇,王秋科早在2000年初的时候作为测量人员就曾在双井镇工作生活过一个月的时间,对双井镇的历史和张照河村百姓的生活略有了解,也算是这个村子的旧相识了。一个月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善良的百姓、淳朴的民风还是让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贫困群众的生活状态也让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身为一名党员,能够投身伟大的脱贫攻坚工作,这是一份无上的光荣。身为河南人,他对贫困有着更深刻的认识。1942年河南大旱之后,又遇蝗灾,由于国民党政府救灾不力、通货膨胀、粮食减产等原因,在1942年到1943年之间,河南爆发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饥荒,3000万人受灾,300万人死于饥饿。虽未曾经历这场大饥荒,但老一辈人对那场苦难的回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知单位驻村干部要轮换,帮扶村依旧是张照河村时,王秋科难以抑制自己激动的心情,他第一时间报名,主动要求到脱贫一线去。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是周恩来总理的自勉联,意思是与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共事,从社会实践中学习。2018年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王秋科53岁。周总理是王秋科等无数共产党员的榜样,在2018年3月开始驻村,他把这视为自己政治生活上的一次新生。

  阳春三月,正是梨花盛开的时节,魏县早在隋唐时期就开始种植鸭梨,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迎着千年梨花香,王秋科一入村就开始了入户走访工作,挨家挨户了解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摸清致贫原因,宣传脱贫政策,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农家少闲月,秋收人倍忙。每逢农忙时节,他都主动帮助家庭劳动力少的群众完成秋收,像什么摘花生、掰玉米等农活,只要老乡需要,他不怕脏不怕累,撸起袖子就开始劳动,很快就和群众打成了一片。刚开始大家亲切的称呼他“老王”,后来知道他老家是河南的,看他脸又特别黑,调侃他的时候也叫他“包公”,他对此都欣然接受。他十分清楚自己这个“包公”不是来断法律案的,而是来断这千百年来压在群众身上的穷“案”,他断案的依据就是国家的脱贫政策,他力量的来源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

  在第一批驻村工作队扶贫工作的基础上,他带领驻村干部,紧密联系村两委班子成员、包村干部、帮扶群众,积极落实当地政府脱贫攻坚工作部署。经过艰苦努力,2018年9月29日,河北省政府发出通知,经省级验收、社会公示和国家专项评估检查等程序,魏县被批准退出贫困县,成为邯郸市惟一脱贫出列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张照河村也彻底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从根本上斩断了穷根。

  二、弘扬抗美援朝精神,争做脱贫战场尖兵

  脱贫不脱责任、不脱政策、不脱帮扶。王秋科把脱贫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到村之初,随着对村情户情的了解,他越来越感觉脱贫任务的艰巨以及脱贫后防止返贫任务的沉重。驻村日久,生活上的一些困难也显现出来。大队部只有三间屋子,中间的是会议室,南边的作为厨房,北边的作为宿舍和办公室,里面放置了三张单人床、两张办公桌、一个文件柜,他和另外两名驻村干部挤在这个二十来平米的办公室,可以说是“蜗居”了。后来因为工作需要,厨房也被用作了其他工作的办公室。一日三餐除了在屋里煮面条、饺子,剩下的就是在村子周边简单买点东西吃。大队部紧邻一条大河,夏天的夜里,你能“听取蛙声一片”,三伏天里,你会明白什么是“夏蚊成雷”,连道法自然的庄子也曾在《天运篇》中控诉:“蚊虻噆肤,则通夕不寐矣。”三个大男人在村大队部的宿舍里充分体验了什么是“漫漫漫长夜,夜夜夜漫长”。所谓的“卫生间”在大队部房后,彻底展现了“茅房”本色:蹲坑、旱厕、“敞篷”。曾经这个“茅房”有过“房顶”,但“八月秋高风怒号”,一场大风之后,那“房顶”也去无踪迹。古人管上“茅房”叫“如厕”,他们互相调侃对方晚上去“茅房”是“夜观天象”。“茅房”无门,三九天里那循环立体风寒冷刺骨。滴水成冰的冬夜里,“茅房”去还是不去,对他们来说确实是一个问题。冬天里水管会经常冻住,天暖的时候也要到邻近中午才能化开。驻村工作千头万绪,加班加点是常事,在村大队部睡个懒觉是不太容易的,因为经常早晨5点就会有村民来大队部咨询各种事项。来驻村前,王秋科和老伴帮忙照顾小孙子。驻村后,家里很多事他就顾不上了。别的困难勉强还能克服,唯独孙子生病他帮不上忙时的那种煎熬最让他难受,也最让他觉得愧对老伴。

  压力大的时候,他喜欢到村内老党员张书香家里坐一坐、聊一聊。张书香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在战场上,他曾多次冒着被美军飞机扫射、轰炸的危险,为前线战士运送粮食、炮弹、油料等物资,坚决完成后勤保障任务。虽然已经是年近90的老人,但一说起抗美援朝,他就精神振奋。一想到自己是在战场上入的党,他就无比的光荣。张书香的故事王秋科听了很多次,每次听都有不同的感受,每次听都感觉有无穷的力量从心底涌起。想到那位用“表情包”给妹妹写信、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前一个月牺牲的烈士李征明,想到那些在朝鲜战场缺少棉衣、粮食、弹药,一把炒面混雪吃的战士的艰苦生活,他觉得自己眼前的困难就微不足道了。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一时的胜利不代表永久的胜利,从过去的“手榴弹炸跳蚤”到现在的精准脱贫,打法不一样,工作要求、工作标准也不一样,既要敢啃硬骨头,又要练就“绣花”功夫。如何帮助脱贫村强根固本,稳定脱贫,长久致富,这是一名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战士面临的挑战,他也决心要像张书香等志愿军战士一样,在自己的战场上成长为一名脱贫攻坚尖兵。

  为帮助村内实行网格化管理,他利用测量技术,加班加点制作了高清卫星遥感影像图,图像以张照河村为中心,同时覆盖了周围5个村庄,道路、河流、房屋、田地清晰可见。疫情紧张时期,他挺身而出,主动参与村口值班、调查村内人员行程动态和日常消杀等工作,坚持战斗在防疫一线,还和队员自掏腰包1000元,助力村内防疫工作。一名村民股骨头坏死,对做手术有顾虑,他就亲自到魏县第二医院骨科咨询,再向村民详细讲解手术方案、费用以及贫困户医疗帮扶政策。为发展集体产业,他和村干部去河南内黄国中果树研究所考察相关项目,积极组织群众参加魏县乡村振兴局开展的密植梨技术培训。他还积极动员单位职工向贫困群众捐赠爱心衣物、购买帮扶村农产品。

  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他的答卷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认可,王秋科被魏县县委县政府授予了“2020年魏县脱贫攻坚模范奖”,被邯郸市委组织部授予了“2020年邯郸市扶贫脱贫优秀驻村第一书记”。

  三、奔小康奋进无穷之路,共富裕擘画振兴蓝图

  2021年,香港TVB拍摄的扶贫纪录片《无穷之路》火了,不仅在文艺青年聚集的某视频网站获得了9.9分的评分,还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选定为2021年度20部“优秀海外传播作品”之一,纪录片主持人陈贝儿荣获感动中国2021年度十大人物。无穷之路,寓意“没有贫穷的道路”,也指永远在路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从县级以上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选派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并肩奋战在扶贫一线,1800多名党员干部将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征程上。从中央到地方累计投入扶贫资金近1.6万亿元,向1500多万户贫困户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7100多亿元,扶贫再贷款累计发放6688亿元,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发放9.2万亿元。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好日子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经之路。

  在田间地头,你经常能看见他和村干部、群众侃侃而谈的场景,他们谈论的是乡村振兴战略关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谋划的是村子未来的发展蓝图。

  曾经,王秋科以身在脱贫一线为荣;如今,他以战斗在乡村振兴前线为傲。撰写此文时,又是魏县梨花盛开的时节。闻着梨花香,看着村民脸上洋溢着步入全面小康的幸福,他感觉张照河村的水更甜了。他始终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他和全体村民奏响的乡村振兴的伟大乐章一定能震古烁今,双井镇人民书写的共同富裕的壮丽篇章也一定能流传千古。